1、工程中心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定位
“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我校“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核应用技术研究所”两个实体性研究机构为依托,以小型DD加速器的中子源系统、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多功能氡室系统、径迹蚀刻测氡系统、多道电磁采集系统(V8)、便携式高钝锗γ谱仪、气溶胶粒径分析仪、多功能γ谱仪(INSPECTOR1000)、智能化连续空气监测仪、元素分析与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一批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基础,整合了东华理工大学相关核专业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力量,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了优良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条件,搭建了灵活高效的科研平台;组建了长期稳定的核技术与工程研究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稳步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工程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核资源开发与辐射环境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培育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与产业化基地为重点,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充分发挥我校核地学、核电子技术、核信息处理等学科的综合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为面向我国核资源与环境工程、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制造的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2、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开发方向
方向一、核资源与核环境工程
针对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实现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等需求,建立铀矿普查和勘探的天然γ场计算体系,完善场强叠加、场源互换和介质互换等理论;结合现代地球物理正、反演技术,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测技术研究,提高深部容矿、控矿构造探测的精度和分辨率,为深部铀资源勘查指明方向,使深入认识铀成矿过程和实现深部铀资源勘查全面突破成为可能。开展铀资源选冶技术研究,提出高矿化度条件下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工艺技术,达到提高浸出液铀浓度和浸铀经济效益的目的。为了在开采铀钍等放射性资源的同时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本研究方向在探索铀矿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基础上,研究铀矿的辐射环境污染行为,提出放射性污染控制与辐射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方法,达到有效控制铀资源在开采环节产生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方向二、核信息处理与核仪器
根据国家在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目标,开展能谱解释与剥谱技术、人工放射性的快速检测方法等理论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离子喷涂式测氡仪、多功能氡室、便携式测氡仪、γ能谱仪、便携式高灵敏度X荧光分析仪、通道式车辆放射性检测系统等在内的射线探测系列仪器及装置的中试生产工作,研究工业化可行工艺以及设备选型,为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和推广使用提供成熟的工程化技术。
方向三、辐射计量与防护安全
在对氡及其子体运移实验研究及运移规律研究基础上,研究氡浓度的动态稳定技术和氡及其子体浓度的准确测量方法,研制具有氡浓度自动控制、温湿度调控、气溶胶发生/采集等多种功能的标准氡室,建立氡测量仪器检定/校准装置和氡子体放射性气溶胶检测与实验的工程研究平台,开展氡及其子体行为与控制研究。在防护安全方面开展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场址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为确定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场址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迁移机理、迁移模型等应用研究;针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特殊性和时间尺度的长期性,开展核素迁移与岩土介质中其它溶质迁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基于裂隙参数随机变化的裂隙岩体核素迁移模型;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安全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